365体育app_365体育手机版@

图片

菁菁校园

悦己 观心 纳情

发布时间:2022-03-01   浏览次数:次    来源:   

 初捧起《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以为大概是个童话故事之类的小说,最多,会附带着兜售一些烂大街的心理学常识。待到细细品读时,却实在让我惊喜。这大概是我今年读的所有书里批注最多的一本。

 开篇,蛤蟆先生第一次去找苍鹫做心理咨询,苍鹫问它,为什么来,蛤蟆先生的回答是,朋友们希望它来。很平淡的一句话,生活中,也不少见到。为什么要去一家你不喜欢的店,因为同行的人相邀;为什么要在本就忙碌的情况下帮别人做额外的工作,因为对方提出了恳求;为什么要勉强自己做不喜欢的事情,因为这样,也许身边的人会开心。人与人的相处过程中,总是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让步。也许,只是一件小事;也许,是一件件小事;也许对于一些人而言,是每一件小事。并不是让步不可取,为了人际关系,为了相处融洽,我们当然应该有所退让,但是,有所退让的度,应该如何把握?是以取悦身边的人,看对方会不会高兴作为度量衡么?我认为不是。即使是在人际关系里,我们也应当有需要取悦自己的自信,“我”的情绪也很重要,拒绝是权力,亦是对自己的义务。即使在一段重要的人际关系中,真诚地表达拒绝的想法,也远比委屈地照做,来得更让双方舒适。

 前段时间,跟一个相交7年的好友,因为很小的事情发生了争吵。事情大致是,她希望我帮她一个小忙,我因为一些缘故拒绝了。在我看来,这只是一件小事,但却让她非常愤怒,甚至说出口的话严重到几乎要葬送我们整段友情,我非常困惑。后来,双方都平静下来,我问她当时愤怒的原因,她才告诉我,是因为觉得我之前让她帮忙的小事她都帮忙了,我为什么现在不能帮她。依旧不解。问她,这件事情在我看来只是个时间方便的问题,也并不紧急,她可以询问时间更方便的朋友,如果真地无人可以帮忙,再来找我,我也会同意。为什么会那么歇斯底里?在我看来,我们应该是可以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拒绝,提及前事,是因为之前有什么事情,是她明明不想去,但却勉强了自己帮忙的么?她说是,甚至记不得具体哪件事情,只是在当时情境下,她觉得十分委屈。是我曾经强迫过她答应帮忙做什么?她说没有。但她总是没法坦然地拒绝。谈到这里,我才稍微明白了,她觉得愤怒和委屈的真实原因,其实,每一次为难自己成全他人意愿时,我们心里都会有小小的委屈,但是有的人可能会懂得如何释放委屈,比如给帮忙带饭之后,开玩笑地说一句,排队的人真多,太累了,一会儿分我块肉。而有的人,可能会把委屈深深地藏在心里,甚至勒令自己,这有什么好委屈的,只是小事而已,不要矫情。也许在当时,这种委屈好似会被镇压,但实际上,不过是进入更深层次积累,也许在某一天,因为某件小事,就会像火山一样,突然爆发。

 思及此处,这种差异是源于什么呢?为什么有的人会无法拒绝简单的请求?为什么同样在不得不接受的小委屈中,每个人的处理方式也不相同呢?

 这本书,也给出了解释,未必从学术上一定正确且全面,但却值得思考和讨论。苍鹫医生告诉蛤蟆先生说,因为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时期,即儿童时期。这一时期,我们会有两种状态,一种是自然型儿童,一种是适应性儿童。自然型儿童状态即出于本能,完全直接表达情绪。而适应性儿童,则是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对应外界的情绪反射,来调整自己的状态。取悦,就是适应性儿童状态中,顺从行为其中的一种。除取悦外,儿童状态的顺从行为,还有同意、道歉、依赖。这些顺从行为的程度,和对以后行为模式的影响,则取决于儿童时期的陪伴者,而这往往是父母。蛤蟆先生的父亲是一个强势且严肃的人,几乎没有夸赞过蛤蟆先生,只是不停地挑刺。为了得到父亲的认可,甚至只是为了不被父亲的冷眼逮到,蛤蟆先生养成了取悦他人甚于取悦自己的思维习惯。

 随着我们的成长,似乎父母的反馈不再是我们认知的全部了,这种取悦的状态会随之结束么?答案是否定的。有很多人离开父母之后,也依旧会存在儿童自我模式。在这种心理模式下,我们依旧认为自己还是那个弱小无助的孩子,需要依赖“父母”才能得以生活,所以我们需要顺从强者,并不自觉地表现出慌张、取悦和委屈。

 长大后我们只有儿童自我状态这一种状态吗?答案依旧是否定的。有那么一句话读来我总觉得悲哀,但有时候却不得不承认,事实如此。这句话说,屠龙的少年最终变成恶龙。很多孩子童年经历过暴躁、愤怒,甚至蛮不讲理的家长,受到过创伤,但是长大之后,却也变得像他们的父母一样暴躁和蛮不讲理。这听起来很荒诞,很悲哀,但却真实。70%以上小时候经历过家暴的孩子,长大后会把家暴带到自己的家庭。而这种表现正如自己父母的人,则是处于父母自我状态。“父母状态”包含了自出生起我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有价值观,是非观,处事方式。他们的言行塑造孩子的童年生活,也不可避免地对孩子的人生产生影响。

 以上提到的儿童自我状态和父母自我状态似乎都跟童年的经历牵连极大,甚至可以说由父母对待我们的样子完全主导,那么我们自己呢?有没有一种状态完全表现我们自己的样子呢?是的,当然有,那就是成人自我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状态来行事,我们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能为自己而用,而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我们基于事实思考当下的状况,来决定如何去做。

 是否“成人状态”比其他两种状态更为重要呢?答案并非如此。这三种自我状态的三位一体,共同形成了人格的结构,每一种状态都很重要,都对生存有价值。不过我们可以认为,成人状态有它的特殊重要性。只有在成人状态中,我们才能习得自我的新知识,更好地了解自我。因为在童年状态下,会体验到童年的感受,好的坏的都有,会再次体验到过去的情绪,但是学不到新的东西。而在父母状态下,会自觉用言行重复从父母那里学来的观念和价值观,旧的思想主宰着你,没法给新知识和新理念留出一席之地。

 观察自己的内在情绪,分析自己365体育app_365体育手机版@的处于哪一种自我状态,也许会为自己的很多情绪和表现找到答案。不必过分地苛责自己,觉得我怎么这么懦弱,或者,我怎么变成了我过去所讨厌的样子,这么暴躁,这么不可理喻。也许,你只是正巧处于儿童自我状态,或是父母自我状态,不是你的错,不要怪自己,找到原因,就像找到起点,然后在起点用不同的自我状态重新出发。而这又365体育app_365体育手机版@,纳情。即,接纳自我的情绪,接纳情绪必然存在,无人可以避免这件事情。如果简单粗暴地把人的情绪往自我状态中安放,成人状态的时候我们365体育app_365体育手机版@地表现理性,儿童和父母状态则365体育app_365体育手机版@表现感性。似乎,理性显得更坚不可摧一点,但是别忘了,我们的人格是由这三种状态共同构成的,情绪,表达情绪,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悦己,希望每个人在试图取悦别人的时候,别忘了取悦自己;观心,观察自我,探寻每个状态的自己,找到365体育app_365体育手机版@自我的答案;纳情,接纳情绪,不管好的坏的或者怪的,没有不该存在的情绪,正如没有不该存在的自我状态。别把不完美的状态下的自己,当作进化的尾巴,拼命想割去,它也是我们的一部分而存在着。 (前学生记者 林旖睿/文